"
天然實木雕刻顏色有深淺 紋理有不一是正常情況,請購買前知曉! 非洲小葉紫檀(科檀)簡介: 洲小葉紫檀因與原產於印度的小葉紫檀相同、宏觀質極其相似,富含紫檀素故而得名非洲小葉紫檀,但二者並非同種植物。產地土族人也稱其為龕木、霸木等。中國木材商早期也將其與漆膠樹、科特迪瓦攬仁木、鐵木豆、雙雄樹木等混稱為“科檀”。本詞條創建時,尚未被中國各種木材數據庫所收錄,亦未被國《紅木》、《深色名貴硬木》等國家準所收錄。 樹木特征: 非洲小葉紫檀,常綠喬木,白色蝶形花,樹高15∼20米,多有2-3根很低以至根部的樹干分岔,或不分叉,主干常彎曲,3-7米繼續分枝展開寬大樹冠,易折斷,樹枝常鉤掛攀附在周邊大樹樹枝上,雖伐斷樹干而懸吊不倒,主干含白皮直徑可達50釐米;單數羽狀復葉,小葉7∼9,矩圓形,長約6釐米,寬約4釐米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,無毛;廣泛生長於尼日尼亞、加納、哥等熱帶雨林氣候的西部非洲原始森林,以及作為觀賞植物廣泛種植,芯材形成及其緩慢,非數百年不可得材。 木材: 非洲小葉紫檀,散孔材,生長輪不明顯,帶狀軸向薄壁組織明顯,木射線雙列為主,管孔肉眼不可見。其邊材色白、易腐,芯材色紅、質地堅硬、致細致密、抗菌耐腐、抗白蟻、沉水(基本密度:1.05-1.3g/ 3),縱切面常見半透明幻彩狀斑馬紋,雕刻能極佳,精萃取可出血紅色溶液,白牆上可畫出紅色染料線,切面95味微弱。紅色芯材90%有夾白現像,夾白材腐朽後形成孔洞,故自古有“十檀九空”之說,出材率奇低,加之木質堅硬,加工打磨耗工,制作家具成本及其高昂。 色澤: 非洲小葉紫檀,芯材新切面色澤為純淡黃色,空氣中久置變色為血紅色,終至渾厚的紫紅色。雖不具“金星”、“絞絲”及“緞光”紋,但其色暗紫帶紅,飽滿濃重,質地細膩有油,尤其是臨近邊材部位,常有一塊塊長短不等的不規則暗朱紅色斑馬紋,打磨後常見手抹血狀火焰紋,奇趣可觀,這一質與歷史上的“雞血紫檀”的外觀描述完全吻合,故此有人認為歷史上的“雞血紫檀”,就是在近代因國際染料貿易而流入中國的非洲小葉紫檀。非洲小葉紫檀因其沉穩、高貴的紫紅色和火焰紋,符合中國“紅紅火火”、“大紅大紫”、“紫氣東來”、“紅得發紫”等吉祥寓意,而備受宗教界、收藏界追捧。 非洲小葉紫檀,因在歷史上作為紅色染料而聞名,17世紀開始被大量運到歐洲作為重要的印染工業染料,由於其印染羊毛效果卓越,18世紀開始作為染料被販賣至美洲,其間也有用印度檀95紫檀作為替代品一道用於西方印染工業,這一貿易過程隨著現代印染工業技術淘汰古典印染材料而消失。 中國用途: 非洲小葉紫檀於21世紀再度進入中國作為樂、雕刻、家具、工藝品等原材料,用於制作具有傳世收藏價值的高端作品。 理作用: 非洲小葉紫檀,作為尼日尼亞傳統民族植物物,其水溶劑、溶劑、用葉根莖制作的膏劑被用於非洲社區治療皮膚病、腸胃病、消炎、病、以及止血等。所含多種生物化學成份被現代醫學研究所證實,具有明顯的消炎、抗菌、抗腹瀉、調節糖代謝、抗感染等功效,也被用於生產天然抗菌型化妝品、護膚品。 成品圖例: 經過精細研磨的非洲小葉紫檀表面堅硬、光潔、溫潤、色美。如圖天下其檀的桌面、紙、筆筒均為光亮雜色豆木表面拋光後的純自然顏色(未上漆、未著色、僅擦蠟)。其中,紙為新做,紅艷如雞血、鮮嫩,細膩,不見綜眼,極具琥珀感。另外,筆筒經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中,氧化變色後呈現出深沉、古樸、沉穩、厚重、霸氣的深紫紅色,自古以來唯有紫檀獨具這種紫裡透紅的高貴色澤。
' |
||||||||||